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工作指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共青团“三力一度两保障”工作格局,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在校(院)“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地结对机制,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引领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目的任务
统筹校内校外共青团力量,组织大学生走进社会基层,了解社会实际、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时代责任、提高社会化能力。每年组织不少于25%的团支部、在校学生就近就便参与城乡社区实践计划。
三、工作原则
1.区域共建。校团委指导学院、班级团组织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等学生组织,与街道(乡镇)、社区(村)、“青年之家”、青少年宫等团的基层组织和团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结对共建,结对关系保持相对稳定。
2.保持常态。在校期间以学校所在地为主、寒暑假期以居住地为主,利用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社区青春行动、“三下乡”、“返家乡”等实践载体,实现结对、报到常态化和长效化,提升参与面、覆盖面。
3.项目化实施。以项目组为单位常态化开展工作,根据供需情况设计工作项目、目标任务和职责清单。工作项目动态调整,在服务乡村振兴、济困助学、就业创业、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科技推广、卫生医疗、政策宣传等方面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实践服务团队和工作项目。
4.社会化运行。与地方共同探索社会化资源配置方式,采取众筹、共享等多种渠道,为项目实施提供人才、资金、阵地等资源,努力为工作提供保障。
四、参与条件
1.学生团干部、“青马工程”学员带头,组织学生党、团员参加,带动青年学生广泛参与;
2.学有余力,至少可参加1个学期(半年)的日常报到类工作项目或不少于1个月的集中报到类工作项目;
3.社会责任感强,有服务奉献意识。
五、方式方法
1.在校期间:以日常报到为主,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团员就近就便向城乡街道(乡镇)、社区(村)、“青年之家”报到,采取校地共建、支部结对、团员报到、骨干兼职等方式,参与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学生可按需开展线上远程工作。
2.寒暑假期:以集中报到为主,以“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基层治理、实地调研、兼职锻炼等社会实践。
六、工作内容
发挥各学院专业特长和优势,围绕地方和基层重点工作领域,创造性培育实施工作项目。主要包括:
1.参与社区治理。围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公共安全、困难救助等基层城乡社区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出计献策、开展服务。
2.开展课后服务。围绕思想引领、兴趣培养、素质拓展、自护教育、心理健康等内容,以志愿服务为基本方式,以基层党群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等为阵地依托,常态化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3.组织社会调查。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研究课题、兴趣爱好和基层需要,访民情、察社情、知国情,有针对地开展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成果。
4.开展文体活动。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法律、精神文明创建等内容,以书法、绘画、歌曲、舞蹈、话剧等多种形式,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公益性文化宣传活动。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5.促进基层团建。协助街道(乡镇)、社区(村)团组织开展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参与基础团务、活动设计、项目实施等。
七、工作职责
1.各学院将学生团员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团员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检验标准,作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化能力的重要实践载体,切实负起主体责任;
2.各基层团组织负责统筹确定参与结对共建的团支部和学生组织,公开招募学生团员并组成项目组;指导项目组根据学院优势和地方需求确定共建项目;根据地方基层团组织反馈情况,及时认定评价记录学生团员社区实践情况;统筹确定项目组指导教师;鼓励为报到学生团员购买意外保险。
八、认证评价
各基层团组织应将大学生参加社区实践计划情况:
1.作为学生团员参评各项团内荣誉、推优入党和骨干选育的重要参考;
2.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3.将学生团员符合志愿服务标准的工作计入志愿服务时长;
4.将兼任基层团组织职务等团内激励内容记入“智慧团建”系统。